劉益東: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文化邏輯

發布者:徐洪菊發布時間:2024-02-26浏覽次數:10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目标,要求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此,必須更好發揮教育作用,特别是發揮高等教育龍頭作用,實現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的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不僅是培養人才和推動創新的重要引擎,更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已然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标。20235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具有内在一緻性和相互支撐性,要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一體統籌推進”。同年6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彙點,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大學的核心使命之一,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理應擔負起三者協同推進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時代責任,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高等教育發展史表明,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沒有統一的模式,而是與不同民族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環境休戚相關。特别在文化層面,更是與高等教育具有互構效應。因此,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需要特别關注其文化邏輯,将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獨特而有活力的中國模式,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中國方案,為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貢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基石。大學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組織,其發展曆程必然深受所處時空環境和文化的影響。同時,高等教育也在積極地塑造和傳承文化,展現出與文化的互動關系。在此意義上,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既要遵循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般規律,更要适應因時因地的制度和文化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等特性。中國的學術傳統也深深烙刻着家國情懷和民族責任。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孕育發展出來的中國大學模式,為創造民族知識、發展民族個性、建構民族精神提供了重要基礎。隻有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才能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地的學術思想的精華,為中國學者開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原創性學術研究和知識生産提供精神養分和條件保障。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傳播中華文明的必然要求。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僅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展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成就和貢獻、傳播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和價值理念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跟在别人後面依樣畫葫蘆,簡單以國外大學作為标準和模式,而是要紮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中國大學模式需要深入梳理和總結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曆史成就、時代經驗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具體舉措,形成中國高等教育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提供鮮活的中國案例,為國際學術交流和文化對話作出積極貢獻。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有力抓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科技中心的轉移同構表明,知識和科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載體。知識和科技發展的背後,體現着對國家創新能力的強烈需要和對國家高等教育完備體系的強烈需要。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高校是人才培養的基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赓續曆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正是立足中華文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有力抓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以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為契機,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其中,特别要重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不斷加強不同學科、不同學者、不同思想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中培養和鍛煉一批戰略科技人才,在中華文明的傳承、凝練和創新中打造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構建中國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打牢堅強地基。

總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文化邏輯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國大學發展的文化底蘊,也為培養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術研究和知識生産能力的學者提供了堅實支撐。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不僅是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内在需要,更是中國走向世界、在全球舞台上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平台。通過傳播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和價值理念,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要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繁榮作出中國貢獻。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

Baidu
sogou